精选分类 男生女生书库完本排行书单专题原创专区
笔趣阁 >其他 >父可敌国 >第二三三章 谜语人真该死

父可敌国 第二三三章 谜语人真该死

作者:三戒大师分类:其他更新时间:2024-03-29 11:56:59来源:ibiquge.com

“那钱袋子呢?为什么也在他手里?”朱元璋沉声追问道。

“因为每年各地的赋税,也都是先跟韩国公讲好数,然后再解送朝廷的。”胡惟庸答道。

“好,很好,非常好……”朱元璋气极反笑道:“胡惟庸,瞧瞧咱这大管家,当的风光吧?”

“……”胡惟庸低头不敢接话。

“你呢,你就甘心一直当摆设?”朱元璋挑衅看着胡惟庸。

“不甘心!”胡惟庸断然道:“臣不知道自己还能再当几年丞相,臣只知道再这样碌碌无为下去,臣一定会悔恨终生的!”

“那你就有为啊!”朱元璋提高声道:“咱做伱的后盾,你敢不敢跟他们斗一斗?”

“敢!当然敢!”胡惟庸重重点头。“只要有上位撑腰,为臣什么都不怕!”

“好,说得好。有咱撑腰,你确实没什么好怕的!”朱元璋赞许的点头问道:“你打算怎么办?”

“先彻底掌握中书省!”胡惟庸沉声道。

“不光要斗争,还得办正事儿。明年二月底前,把北伐所缺的军需全部运抵北平,有没有信心?”朱元璋大声问道。

“有信心!”胡惟庸大声答道。

~~

待胡惟庸退下后,朱元璋问太子道:“怎么样,你觉得胡惟庸说得都是真的吗?”

“应该不会有假,但却匪夷所思。”朱标皱眉道:“尤其是讲数一节。朝廷要额外摊牌,跟地方讲数还可以理解。难道收多少税,也可以讨价还价吗?”

“确实匪夷所思,但越是离奇的事情,就越有可能是真的。”朱元璋拿起‘孝顺’,一边在后背上上下下,一边缓缓道:

“咱想起一件事,今年在凤阳时,韩宜可也说过类似的话。”

然后皇帝回忆道:“他说,自己在临淮县一年,发现地方上有三本账。一本是用来应付朝廷的;一本是用来跟老百姓收税的;还有一本,是跟上峰对账的。”

“当时因为事情太多,咱没太在意他这番话。”朱元璋接着道:“但是后来越想越觉着,这里头有大问题。”

“嗯。”太子点点头,他也感觉出来了。

~~

目前朝廷收税的依据,还是洪武三年编制的户帖。

但户帖是人口普查的产物,主要是登记的各户百姓人口丁数。上头虽然也记载了各户的田亩数,却是自行申报填写的……

可想而知,肯定家家户户都存在瞒报漏报的‘隐田’行为……这一点,皇子们在老家历练的时候,便已经调查清楚了。

用户帖作为朝廷收税的依据,肯定没法征收到足够的税赋。

所以各县都建有私账,就是县里自行统计的每户田亩数,好作为真正的收税的依据。

而私账与户帖上的田亩数差距,就是地方衙门以权谋私的空间了。

经过勾兑之后,百姓实际交税的记录,便是公账了。

当然,私账是不可能给朝廷看的。

甚至很多地方的私账,都不给知县看,而是牢牢掌握在胥吏手中。

知县顶多知道私账的存在,但几乎没法让胥吏交出来。

一个小小的胥吏,自然没法跟县太爷叫板。但一旦胥吏乡绅,地痞讼师等地方势力抱成团,就不是知县能抗衡的了。

一如朱元璋现在所面临的窘境。

所以有人说,知县就是土皇帝。因为当皇帝和当知县,其实大有相仿之处。

~~

“当时咱以为,韩宜可说的三本账是户帖、私账和公账。但现在想来,应付朝廷的那本账,不是户帖。”朱元璋沉声道:

“因为户帖上的田亩数是固定的,朝廷有底档,何谈应付?”

“是,登记实际征税数额的公账,就应该是交给朝廷的那本。”太子也敏锐的察觉到问题所在。

“又何来应付朝廷的那一本?”

“没错。韩宜可的意思,这两本应该是一本,但现在却有两本。也就是说,实际征税的数额和解送朝廷的数额,是有出入的!所以才需要两本账册记录。”朱元璋气得直骂娘道:

“韩宜可这个谜语人真该死!”

“父皇,体谅下韩宜可吧。他已经把中都的天都捅破了,还敢再把天下的地方官都得罪了?”朱标替小韩说了句公道话。

“他能暗示到这种程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嗯。”朱元璋认同的点点头,他当然知道韩宜可的耿介忠诚,便接着道:

“如果韩宜可所言非虚,那么地方上要先讲数后解运,就好理解了。”

“是,因为征收的数额,应该是大于解运的数额。”太子点头道:“那么到底怎么分配,确实值得好好聊聊。”

“那是打着咱的旗号,跟咱的百姓征收的钱粮!”朱元璋火气上涌道:“他们也敢瓜分?”

“爹,这是按照你说的猜测而已。”太子哭笑不得道:“你咋这就生气了?”

“因为**不离十。”朱元璋冷声道。

“还需要证据来证明。”太子冷静道:“但派出钦差到各省分头取证,兴师动众不说,怕是也查不出什么来。而且还可能打草惊蛇,让下面人毁灭证据。”

“没错,所以咱要反其道而行之。”朱元璋显然已经有了章程道:“咱要让他们来南京讲数,咱也好近距离学习一下,说不定还能抓住他们什么把柄呢。”

“是,在京城方便监控。”太子点点头道:“但胡惟庸不是说,各省都派人去凤阳讲数吗?”

“这有何难?咱让韩国公进京就是了。”朱元璋淡淡道。

“理由呢?”

朱老板狡黠一笑道:“燕王和徐达长女大婚,咱让他当主婚人,这很合理吧?”

“很合理。”太子心说,老四的婚礼真是背负了太多太多,不禁失笑道:“怪不得父皇要老四正月里大婚,原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民间有‘正不娶、腊不订’的说法,意思是,正月不娶妻,腊月不订婚。

因为据说正月里结婚,太岁压头,不利儿孙……

虽然只要朱老板想,自有钦天监来挑选吉日吉时,冲掉不利因素。

但老四推迟到二月举行大婚不香吗?又何苦非得在正月犯疑忌呢?

现在他才知道原因。因为本朝夏税无过八月,秋粮无过明年二月!

就是说,最晚二月,所有秋粮就得入太仓完毕。

而讲数,肯定要在入库前,最晚正月就得完成。

父皇让老四正月里大婚,韩国公这位主婚人就得正月进京。各地官员只能正月进京找韩国公讲数,才能不耽误二月秋粮入太仓……

这么多地方官员同时进京讲数,又是仓促之间,确实容易抓住破绽。

ps.朱棣在历史上,就是正月大婚的……可见老朱属于实用主义的迷信。

(本章完)

/yt95293/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宋体楷书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偏大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女生逍遥软萌
语速
适中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上一章章节列表下一章 >错误举报